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是不能和小说互相比较的.因为他们完全是两部不同的艺术作品,从内涵意义的表达到叙事的方式甚至是体系结构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电影是小说改编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张艺谋和余华对生活和命运的不同态度。
【小说】
余华以民歌收集者的身份在田间听一个老农平淡得叙述往事,在往事里,他的亲人一个一个得离他远去,余华忽略了时代的变迁这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里知道他所生存的时代在不断变化.那些时代的背影在故事的角落里一闪而过,我们知道它走过去,但却看不清楚,余华让我们专注于死亡与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所有的亲人离他而去后,只剩福贵和一个叫福贵的牛,他们对死亡达到了一个超然甚至漠然的态度,他们只是平静得活下去,而不管死亡什么时候会降临。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死亡游戏,最精彩的部分是家珍去世时的场景,但是这部小说的平淡使我们很难真正去体验福贵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本该是长篇的小说,结果余华写成了中篇,在一些值得深刻划刻划的细节里,余华却以片言只语抽身而退.而一连串的死亡也使我们和福贵一样对死亡变得漠然,在小说的最后,我们变成了彻底的旁观者,连思考都已变得迟钝。
【电影】
电影来说,就是一部经过提炼的寓言,张艺谋在里面安排了太多的巧合和暗喻,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是旁观者,但是由于电影的声画特点,我们这群旁观者和剧中人完全系在了一起,张利用娴熟的手段来调动我们的情绪。
电影关注的不是人对死亡的态度,它关注的是个人的命运在宏大的不可阻挡的时代面前是怎样的苍白无力.你只能顺从它,闭上眼睛,你不需要知道你将被带往何方,你的前面有什么。
尽管如此,那个时代的轻轻一磕,都能使你头破血流,在电影活着里,时代这个角色被浓装艳抹的拉出来,在电影的每一段里,都提醒我们现在是什么年代,用那个年代独有的歌曲把我们拉扯进那个年代,让我们和主角一起颠簸流离,张艺谋把原作的平淡换成了大喜和大悲。
在你面对苦难和死亡的时候,你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只能以大喜和大悲来宣泄自己,然后继续被时代夹裹着前行。张艺谋加入的决不只是笑料,那些笑料都能让你先笑出来,然后呆住,然后想哭,再过一会,却连想哭或想笑都不知所措了.我认为这点张艺谋做得比原著更高明。
而皮影这个道具的加入,我觉得是电影最值得称道的一笔,这绝不是张取悦外国人的手段,皮影这个绝妙的暗喻使电影的意义更加深远而厚重。
可以这么说,小说活着一个老农与死亡以及由死亡而引出的对活着的态度,
而电影活着,是宏大的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错冲突。
只是他们都想告诉我们,我们为活着而活着。 |